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
法務部矯正署澎湖監獄中文網 : 回首頁

:::

01大航海、荷蘭人與「釉上彩」

  • 發布日期:
  • 最後更新日期:112-11-16
  • 資料點閱次數:1802

翱遊四海
封面圖片:翱遊四海
澎湖監獄瓷器彩繪班收容人107年作品

瓷器彩繪的歷史 1/3 大航海、荷蘭人與「釉上彩」
發源自中國的瓷器,擁有如玉般高雅質感。唐宋時期,它們就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向西銷往伊斯蘭世界。
到了大航海時代,歐洲王公貴族們看到航海家們帶回來的美麗中國瓷器,大為驚豔。對瓷器的狂熱,很快地就如傳染病般,在歐洲貴族圈快速擴散,這些癡迷於瓷器的王公貴族們,被戲稱為「瓷器病」患者。
隨著「瓷器病」患者的增加,歐洲對瓷器的需求越來越旺盛。17世紀初,一幫荷蘭海盜,搶劫了一艘載滿中國瓷器的葡萄牙商船,他們將這批瓷器拿去「阿姆斯特丹港」拍賣,賣得天價的鉅款,轟動了全歐洲(這筆鉅款相當於450棟荷蘭市區房子的售價加總)。
商業頭腦靈活的荷蘭人馬上注意到中國瓷器的商機,荷蘭最大的企業「荷蘭東印度公司」立刻組成遠洋艦隊,在火炮戰船的護衛下,大量進口中國瓷器到歐洲販賣。
當時歐洲人的審美,偏好油畫類寫實畫風。中國瓷器上大多僅有單色花紋,荷蘭人為了迎合歐洲人的審美,開始研究「瓷器彩繪」技術。
荷蘭人發現,這種單色花紋瓷器是以「釉下彩」技術燒製,所謂「釉下彩」,是以單色釉料在捏好的素坯上作畫,畫好後,整件瓷器再塗上一層透明的釉料,然後入窯燒製。成品圖案在透明釉層下方,故稱為「釉下彩」。
因不同顏色的濕釉料若互相接觸,顏色會互相汙染變質,所以「釉下彩」瓷器大多只有單色圖案或「兩色不互相接觸」的雙色圖案。

釉下彩示意圖:        
素坯 作畫 塗上透明釉 高溫燒製 成品
素坯 作畫 塗上透明釉 高溫燒製 成品
釉下彩
從唐代沈船中打撈出來的「釉下彩」中國瓷器照片。
現存於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,Jacklee攝。

「既然兩種濕的釉料會互相汙染,那我先畫一個顏色,燒完,再畫下一個顏色,然後再燒。然後再畫下下一個顏色……以此類推,不就可以做出如油畫般的彩色瓷器了!?」富科學實驗精神的荷蘭人,開始試著用礦物釉料,在從中國運來的瓷器上,繪製歐洲當時流行的圖案。

當然,初步荷蘭人還做不到如油畫般的逼真度,但,至少可以做出有多種顏色的彩繪瓷器。

釉上彩
此為1756年,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彩繪瓷器商品。
現存於英國Victoria and Albert博物館,Andreas Praefcke攝。
彩繪瓷器「多次燒製」過程,以澎湖監獄瓷器彩繪班學員燒製紀錄為例:        
第一燒 第二燒 第三燒 第四燒
第一燒 第二燒 第三燒 第四燒
第五燒 第六燒 第七燒 第八燒
第五燒 第六燒 第七燒 第八燒

荷蘭的彩繪瓷器在歐洲大獲好評,荷蘭成為歐洲瓷器產業的龍頭。
18世紀初,一位地位極其顯赫的大客戶找上了荷蘭瓷器商人,這位貴客是中歐大國「神聖羅馬帝國」地位最高的諸侯-「七大選帝侯」之一「布蘭登堡選帝侯」-腓特烈‧威廉。同時,他還是中歐軍事強國「普魯士王國」的國王。
這位選帝侯兼國王向來以好戰聞名,有「士兵國王」之稱,他一向省吃儉用,總是把省下來的錢都拿去擴充軍隊。難道這樣一位軍事強人,也患上「瓷器病」了?

澎鼎坊LOGO










參考資料:
1. 國立故宮博物院「福爾摩沙~十七世紀的台灣,荷蘭與東亞」
https://www.npm.gov.tw/
2. 維基百科「釉下彩」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87%89%E4%B8%8B%E5%BD%A9
3. 維基百科「釉上彩」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87%89%E4%B8%8A%E5%BD%A9
4. 德意志:一個國家的記憶(p.326~328)
圖片來源:
1. 封面圖片:本監自行拍攝
2. 釉下彩示意圖:澎湖監獄收容人手繪
3. 唐代沈船中打撈出來的「釉下彩」中國瓷器照片: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File:Changsha_bowls_from_the_Belitung_shipwreck,_ArtScience_Museum,_Singapore_-_20110319-03.jpg
4. 1756年,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彩繪瓷器商品:
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Dutch_East_India_Company_plate_VA_C376-1926.jpg
5. 彩繪瓷器「多次燒製」過程範例:澎湖監獄收容人作品,本監自行拍攝

回頁首